白色“战袍”下 一颗勇敢的心——北京局集团公司北京铁路医研中心23名“战疫女兵”奋战一线的故事

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消毒处置组的23名“战疫女兵”在车站内消毒。孙立君 摄
在北京各大车站的战“疫”一线,有这样一支“娘子军”,她们穿着密不透气的二级防护隔离服,手拎10多公斤的消毒桶,每天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负责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所有列车和车站重点部位的消毒工作。每当旅客下车后,她们把宁静的车厢当作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最大限度阻断疫情传播途径,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她们每天要穿行于车站与列车之间,日行两万多步;她们每天要戴着防护镜,长时间处在防护隔离下,汗水凝结成水珠附着在防护面罩上,被网友称作“最美面罩姐姐”;她们每天要长时间戴着口罩,脸上出现了深深的勒痕,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奉献;喷洒列车的下铺床底时,由于空间狭小,她们要跪下甚至是趴在地上,一天要“卧倒”近千次……
这就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消毒处置组23名“战疫女兵”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故事。
“接到紧急消毒任务,列车马上进站,大家赶紧准备出发!”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铁路医研中心每天都能接到20多个来自不同车站、不同车次列车长报告“有发热旅客”的电话。每次接到这类电话,消毒处置组的“战疫女兵”就要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手套,携带10公斤重的消毒桶,对车厢各个角落进行无死角消毒。
“铁娘子”落泪
北京铁路医研中心主管医师王铁燕,从事疾控工作25年,参加过2003年非典防控。因为行事果敢、性格爽直坚毅,她被称为医研中心团队里的“铁娘子”。
2003年非典时期,29岁的王铁燕作为青年队员参加战役。17年后她再次身披“战袍”,扛起为万千旅客平安出行保驾护航的重担。
在北京南站见到王铁燕时,她正在调配消毒液。“我们调配使用的是含氯消毒液,能有效消灭冠状病毒,除了列车上的卫生间、门把手等关键位置之外,还要对空气进行消毒,达到消杀病毒的目的。”她说。
每次进入车厢消毒前,她都会仔细检查年轻消毒员的装备是否齐全、药品是否配制好。消毒的时候,她除了完成自己负责的车厢,还要去检查其他车厢是否消毒到位。消毒之后,她总是仔细叮嘱年轻消毒员如何处理防护服和残余药品、如何清洗消毒用具等。
“这时候了,能忍着就忍着,穿上防护服作业前一定少喝水。”这是一位45岁消毒“战疫女兵”在北京南站的站台上对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说的话。为了节省防护服,“战疫女兵”们每次上车消完毒都不舍得脱掉一身的装备,她们总是站在站台上,等待下一趟列车。
“农历正月初八是最忙碌的一天。晚上,我们为8趟出现发热旅客的列车进行终末消毒,而且全部要做重点消毒。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家路上得给自己鼓劲。为了万千旅客的平安,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春暖花开。”王铁燕说,“面对疫情,我们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王铁燕从1月22日开始选择冲在一线,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去看一眼89岁的老父亲。
“老父亲年纪大了,免疫力不好,而且爱动感情,每次和他视频聊天,我都是报喜不报忧。”谈到自己89岁的父亲,王铁燕的眼眶里充满了泪花,“不是觉得自己多高尚,只是从来没当过逃兵,这一次更不能退缩。”
“盔甲妈妈”最棒
2月5日,北京地区出现降雪,道路结冰。穿着防护服、包裹严实的北京铁路医研中心工作人员刘昕从北京站4站台完成工作往1站台走去,等待另一趟列车到达,盘起来的头发早已被汗水打湿,橡胶手套将双手捂得泛白,红红的脸颊上更是让口罩和护目镜勒出了明显的几道印子。
“妈妈,你又穿上‘盔甲’了,要去消灭病毒了吗?你真厉害!”2月8日,刘昕穿好防护服,利用作业前的一点时间与在姥姥家过元宵节的儿子视频通话,7岁的儿子尧尧特别兴奋。
“我是党员,从事铁路站车卫生工作,这时候必须上!”今年38岁的刘昕,在这里工作了6年。
疫情发生后,她和同事们加密重点大站消毒频次。刘昕和搭档坚守岗位,每天工作近8个小时,高峰时期要对40多组列车进行消毒,常常忙到次日凌晨。
“在儿子眼中,我是个‘超级英雄’,因为我能消灭别人都怕的病毒。儿子常对家人和小伙伴说妈妈去打怪兽了,消灭了怪兽就能回来陪他。”刘昕一边拎着喷药桶走向列车,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在儿子心里,刘昕是“超级英雄”,可是在刘昕的母亲心里,女儿每一次上车作业,都意味着危险。“最近我的心也跟着揪起来了。”谈到女儿坚守岗位,刘昕的母亲担心地说。
“我妈心脏不好。有一次,我妈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我穿着这身防护服,竟然哭了,无论我怎么安慰都不管用。后来,我就很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自己的工作照了。”刘昕对记者说。
每次消毒作业后,刘昕都会和搭档互相清洁消毒。“我们尽全力做好自我保护,也是在保护身边的每一个人。”刘昕说。
回到家时,已经深夜,刘昕亲吻了一下熟睡的儿子。
“在最好的年纪,我们不负韶华”
李子旭、韩秋瑾是平日里爱追剧、爱美妆的“90后”小姐姐。面对疫情,她们化身“战疫女兵”,坚守站车安全第一线。尽管厚重的防护服让她们汗流浃背,尽管亲友在等待着她们团聚,尽管有被感染的风险,但是她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全力以赴守护万千旅客出行平安。
看着她们的工作照,北京铁路医研中心副主任石嵘既感动又心疼地说:“我觉得她们挺勇敢的,从春节一直坚守到现在,这份勇气和决心让人感动,这份理想和信念值得敬佩。”
“战疫女兵”中最年轻的是1996年出生的李子旭。她每天背着装有10公斤消毒液的喷雾器,和同事一起先从站台登车,对列车扶手、卫生间、座椅、桌板等设备设施进行消毒,再从整备车间下车返回办公室,一趟流程做完大概用时40分钟。
“刚开始我没掌握操作技巧,在卧铺车厢爬上爬下比较吃力。有时候,两趟车到达间隔比较近,我一个人要是慢了,就会影响给第二趟车配制消毒液的进度。”李子旭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战“疫”心得。
闷热的防护服让韩秋瑾汗如雨下,厚厚的口罩也让她感到呼吸困难,每次脱掉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像被水洗了一样。由于防护口罩很紧、不透气,姑娘们的脸上出现了多道伤痕和不同程度的湿疹。
采访中,记者问:“你们觉得苦不苦,脸上留下疤痕怎么办?”李子旭笑着说:“我们不经历这些怎么能长大呢?看到旅客平安出行,我们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些年轻的“战疫女兵”利用业余时间在防护服后面写上“武汉加油”、画上鼓舞士气的卡通形象;在她们的微信朋友圈里,不仅有爱漂亮、爱运动、爱生活、爱美食的各种靓照,而且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铮铮誓言。当疫情来临时,这群“80后”“90后”年轻人没有畏惧,眼神里充满了坚毅和乐观。“我们相信春天总会到来。在最好的年纪,我们不负韶华。”李子旭说。